今天看到了一篇有關青年人頗有意思的文章,本來想打出來,但一search之下發現原來有網上版的。該文章想表達的東西不是甚麼新鮮事物,但例子很有趣。以下是一些節錄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「...例如早前一個工作坊,我發現無論是20到40歲的學生,交功課都只因為收到指令,要滿足權威 ( 老師、學系 ),直到要他們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表達心裡的感覺,才發現他們在表達方面是有缺陷的。我們常說青年人不懂學習,其實是我們沒有給他們去學的機會。我的經驗是要找一件可以觸動他們的事情,要他們將自己的理解或感覺代入,還要令他們明白犯錯沒甚麼大不了,他們才能放膽去做。有很多學生會發現之前十多年的學習完全白費,因為他從沒有拿出心來學習,太多人逼他交這交那,要滿足太多人,便學會了滑頭。我覺得香港新一代太少嘗試的機會,反而是不斷被塑造,這令他們的自信心奇低,公開場合不敢說話,問他想怎樣他不知道,反問老師想他做甚麼。」
「...現在大部分香港教師都是在香港長大的,若連教學的人也是在一個受限制的環境下長大,便不會有另類想法去刺激學生。先不要說發揮學生創意,即使要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及態度,也不是易事;現在很多學生是沒有性格、沒有自己的想法的。以前我讀馬克思主義等等,會自以為很利害,其實同樣也沒有自己對事物的態度、感覺或感情...例如我在課堂談「剝削」,可能學生根本不知道甚麼是剝削,老師說甚麼就是甚麼;說社會的公平與不公平,他們也可能沒有實際感覺,知識自然不能進入他們的心。到他日若學生當上老師,他們又將這些不深入的知識教導學生,一代一代下去,就會發現學生所學的,愈來愈脫離生活...我覺得現代社會令青年人失去了自己的性格,所有人變得大同小異,只為滿足身邊的人,個人的感覺都隱藏在心裡。」
「...如果教育制度令教師只作為工兵,沒有訓練人性格的方法,試問工兵怎能教出將軍?現在還要把中、小學這種可怕的教育方法推向大學,每一堂也要寫目的、期望、主題及學生要看甚麼補充資料,連學者或想做好教育的人也沒有空間。中學是最要命的,一個人沒空間,如何令受他教育的人有空間?」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思想和感覺很重要,可是很多人都不愛不思考,對周遭事物麻木不仁,也不懂清楚表達自己的感覺,這是令人很沮喪的。(早前我曾到澳門一遊,在名勝景點,看見有很多人在牆壁上用塗改液寫了很多字。當中有不少是流行曲歌詞。我常常想到底是那些歌詞真的如此值得寫出來,還是寫字的人空有想寫點甚麼的興致,卻除了瑯瑯上口的幾句歌詞外甚麼也寫不出?)
Sunday, July 18, 2004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