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想除了發展商之外,沒有人想西九變成地產項目。所以謂地產項目,如果以數碼港貝沙灣做類比的話,就是不想看見政府以優惠的條款,平價賣地予發展商建成一幢幢密麻麻的高密度「豪宅」獲利。這個想相信是在西九議題上,一個社會各界有比較清晰共識的大方向。九龍站住宅密度已經很高,沒必要再在西九,再建更多住宅。另一方面,在一個預計經常有大型表演進行的地方,若有住宅,其實也甚是擾民。
然而,在發展商主導的大前提下,土地運用上就設了限制。因為整個西九項目最吸引發展商的,就是住宅以及商廈等可以賺錢的元素,沒可能完全消失。不過,如果可以在規劃上下多些功夫,不會「妹仔大過主人婆」(例如佔據最佳地段),少量的住宅及商廈,倒是可以接受。康文署的角色一直被各界抨擊,由私人機構參與營運,雖不肯是是否出路,卻也起碼不是舊路。相比起以勾地形式賣地,再由政府主導發展營運(即是立法會的建議),可算是兩害取其輕。
花了45大元買了本《E+E》,主題「西九解毒」,裡面的刊載的資料甚詳細,但部份意見言論感覺偏激,值得一看(值不值45元就見仁見智…也許有些地方會賣得較便宜)。也許可以藉此了解到「文化界的西九」,與「你的西九」有何不同。只是看見封面完全「九唔搭八」的絲絨工人褲楊千嬅,似在隱約告訴你,要「有骨氣」的文化到底,可能只是不設實際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